tp正版下载|公共管理

作者: tp正版下载
2024-03-08 00:13:48

公共管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_百度百科

(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公共管理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公共管理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即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公共职能; 另一方面强调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和规范,强调运用公共权力的科学方法 。 [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包括20个本科专业,即1204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2 行政管理、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120405 城市管理、120406TK 海关管理、120407T 交通管理、120408T 海事管理、120409T 公共关系学、120410T健康服务与管理、120411TK海警后勤管理、120412T医疗产品管理、120413T医疗保险、120414T养老服务管理专业 [6]、120415TK 海关检验检疫安全(2020)、120416TK 海外安全管理(2020)、120417T 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2020)、120418T 慈善管理(2021)、120419TK 航空安防管理(2022)、120420TK 无障碍管理(2022)。 [7]中文名公共管理外文名public administration解    释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决    定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目    的为实现公共利益学科代码63044 [4-5]本科专业代码 1204 公共管理类 [6]目录1内容2国家级重点学科3区别联系4本科专业内容播报编辑公共管理从学科意义上的内容包括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发展管理,教育经济管理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等方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研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公共管理(2张)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未来世界和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学科。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中国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前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黄达强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行政管理研究所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行政管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中国公共管理学最主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在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为全国第一)。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为国内最早提出引进公共管理学教育人士,中山大学也是中国最早公共管理学兴起地之一。分析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概念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技术、方法的学问。含义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与分支学科。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特征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2、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4、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5、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特点(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主体公共管理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其它公共管理主体两个部分。所谓其它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一些组织,一般可称为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对象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分为公共资源和公共项目、社会问题等。(一)公共资源1、公共设施、产品。即特定社区所有人们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质性存在,且它们本身必须是劳动产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灯、桥梁、交通标志等。2、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等等。3、人力资源。社会人力资源也就是一定社区的劳动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的因素。在种种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和最宝贵的财富。4、自然资源。即一定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性物质条件,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二)公共项目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将有关的政策变成现实,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因此,政策还不是行为,仅仅是行为的指导原则,有时候也成为行为的标准。而把政策具体化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共项目,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于是,公共项目成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三)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要面临着这样或那样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等,这些就是社会问题。但是,社会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尽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仍然是相当广泛的,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卫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目的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这股浪潮,被赋予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等,但却可被通称为 “新公共管理 ”。关于新公共管理问题,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C.Hood,1991年,4-5)曾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1、即时的专业管理。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与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4、转向部门分权。打破公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建构网络型组织。5、转向竞争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法汉姆及霍顿(Farnham and Horton,1996年,259—260)综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征:1、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5、改变现行的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为 “新公共服务模式” ,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 公共服务导向”(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Contractual Relationship)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要点新公共管理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让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层人员对组织进行积极的、显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对此最为典型的合理解释是“委以责任的前提是对行为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2、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这需要确立目标并设定绩效标准,其支持者在论证时提出“委以责任需要明确描述目标;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标”。3、格外重视产出控制。根据所测量的绩效将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因为“需要重视的是目标而非过程”。4、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这包括将一些大的实体分解为“围绕着产品组成的合作性单位”,它们的资金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在公共部门的内部与外部”,既可对这些单位进行管理又可以“获得特定安排所带来的效率上的优势”,其必要性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5、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这包括了“订阅合同条款以及公开招标程序”,其合理性则在于“竞争是降低成本和达到更高标准的关键所在”。6、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这包括“不再采用‘军事化’的公共服务伦理观”,在人员雇用及报酬等方面更具有弹性,这种转变的合理性在于,“需要将私营部门‘经证实有效的’管理手段转到公共部门中加以运用”。7、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烽火猎头将这看做是“压缩直接成本,加强劳动纪律,对抗工会要求,降低使职工顺从企业的成本。“对公共部门的资源需求进行检查,少花钱多办事”的必要性证明这种做法是合理的。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地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毕竟代表着现实世界中人们不断改进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它是否意味着意味着一个政府治理的典范时代的到来,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国家级重点学科播报编辑类别学科类别及代码学校二级学科120401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复旦大学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20404社会保障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20405土地资源管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别联系播报编辑与工商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 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在英语中,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和management(管理)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以至于人们经常将这两个词互换加以使用,例如business administration(商业管理)和administrative behavior(管理行为)。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有明显差异的。需要从主体问题,内容与范围问题,以及行为方式问题加以解答。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由于有此渊源关系,便形成了理论界对它的多种看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一: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称谓不同而已。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属概念,公共管理范围更为广泛,公共行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三:(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它是专门研究公共行政中公共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和技巧部分,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关注的是效率、责任制、目标的获取等,提供理论和观点,主要包括管理主义、新泰勒主义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的具体活动主要是从事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公共行政改革,公共事业的开发和管理。故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内容与范围问题、目的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2]四: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的管理模式、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行政管理,即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国内学术界主流观点)全面地看,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管理模式。两者的区别是:①管理主体方面。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体就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②管理客体方面。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它的管理范围既包括了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还有,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难以见到的客体,诸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也出现公共管理的客体中。③管理目标方面。公共行政是一种“内部取向”,更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更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和对获取结果所要负的个人责任。④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更重视”设计“,如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则关注运作,如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⑤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强调执行规范,强调“政策科学化”,强调政治、法律、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吸取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强调“管理市场化”。两者的联系是:①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是两种管理的共同边界。②公共行政即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也是政府,虽然它的主体还有非政府公共组织;这样,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两者的核心主体都是政府。③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都是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④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管理中都将“公平”因素放在首位。 [3]本科专业播报编辑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公共管理类(1204 )专业包括以下专业: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120402 行政管理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405 城市管理120406TK 海关管理120407T 交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408T 海事管理120409T 公共关系学120410T健康服务与管理(2015)120411TK海警后勤管理(2016)120412T医疗产品管理(2017)120413T医疗保险(2019)120414T养老服务管理(2019) [6]120415TK 海关检验检疫安全(2020)120416TK 海外安全管理(2020)120417T 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2020)120418T 慈善管理(2021)120419TK 航空安防管理(2022) 120420TK 无障碍管理(2022) [7]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公共管理硕士_百度百科

硕士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公共管理硕士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研究生教育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又译公共行政硕士(台),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学科,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根据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相关投入机制、奖助和收费等政策按《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执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考生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培养单位招生简章自主报考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成绩必须达到考研国家线或学校自划线后方可参加复试,复试通过后才可录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录取的均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统招学历(拥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和结业证书)在2016年已正式取消。 [3-4]中文名公共管理硕士外文名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别    名公共行政硕士缩    写MPA教育属性专业学位(公共行政或管理)教育思想基础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国内普及情况正在普及创立时间1924年目录1历史沿革2学科基础3培养方案▪方案简介▪培养目标▪就业情况▪教育学制▪培养方式▪学位要求▪课程设置4学在中国5开设院校6培养现状7重大贡献8报考要求9报考条件10联考时间11解题思路历史沿革播报编辑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硕士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以及法律硕士学位(LLM)教育已成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MPA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公共行政或管理)教育,并且被明确提出来并付诸实施,从现有资料看,最早是在美国,美国的公共行政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发展与美国公共行政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公共行政或管理开启之前,美国对公务员的选用的传统做法是:政府可以交给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与培训的普通公民来操作,政府工作人员的作用以政治倾向而非以功绩或能力为标准,它导致政府无能,失职,因此不得不实行改革。1924年,雪城大学新成立了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同时启动了美国第一个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计划,面向公共行政或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继雪城大学首开MPA教育先河之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伍德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先后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也启动了MPA教育计划,开展了MPA的教育培训,从美国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算起,美国的MPA教育已有80年的历史。学科基础播报编辑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基础是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学及公共行政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研究领域的视野、范围、理论和方法论不断地发生改变,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特别是当代(70年代以后)的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已大异其趣。湖北大学首届公共管理硕士开学典礼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渊源来自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其思想基础则是由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人所奠定的。威尔逊在1887年所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是西方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这篇文章对公共行政学的对象、性质、方法以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作出规定,是该学科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1911年所写的论官僚机构或科层制(即建立在文官制度基础上的政府体制)的论文则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研究以正式的政府体制为焦点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共行政学的形成也受到了工商管理学的强烈影响,即受到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科学管理学派的示范性影响。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将泰勒(Fredric W. Talor)的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并利用和发挥了法约尔(M.Fayol)等人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思想。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由于政府改革、科学管理运动和政治学中的新学科方向的推动,公共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开始出现。其典型的标志是1926年同时出版的两本教科书:一是怀特(Leonard D.White)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理》。与此同时,公共行政学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逐步发展,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二战后,随着政治学领域中所谓的“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公共行政学传统因其内在的缺陷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例如,罗伯特·达尔(Robert A.Dahl)在“公共行政学中的三个问题”(1947)一文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忽视规范价值等方面的批评;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在《行政行为》一书中对传统行政学所提出的行政(管理)原则所作的批评。尽管这样,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支配地位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落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新革命”的出现,公共部门或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以及“新公共行政学”,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导地位终结。“新公共行政学”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的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然而,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研究领域新范式的是政策科学。政策科学力图克服传统行政学的一系列弊端,要求将科学知识、方法与公共决策过程密切联系起来,提倡一种以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的公共部门或政府研究领域的新“范式”。政策科学提倡跨学科、未来研究,提倡以问题为焦点而不是以学科为焦点的知识产生方式,并以行动取向,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这种新范式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在70~80年代极为盛行,导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院的衰落,许多著名大学将原来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所或学院改名为公共政策研究所或学院,或新开办公共政策研究所或学院(研究生院);即使保留公共行政学名称的研究所或学院也大量增设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或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大量增加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公共部门及政府部门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即(“新”)公共管理学“范式”开始出现。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更广泛和综合的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研究之中。例如,它从现代经济学中吸取“经济人”假设、市场竞争、成本—效益分析、交易成本等当作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利用了当代(工商)管理学的成就,将绩效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顾客至上、合同雇佣制、绩效工资制等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它把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对于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过程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溶合于公共管理的理论之中。由此可见,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政策科学再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突破。应该说,这一领域的名称并不是统一的,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公共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学)”(Public Affairs)、“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Policy Sciences,Public Policy)、 “公共管理学”( Public Management)等等。但在不同时期常用的名称有所不同:60年代以前一般称为“公共行政学”,七八十年代流行“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公共管理学”这一名称。培养方案播报编辑方案简介MPA 学位是建立在公共管理及政府研究领域(学科)基础上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它的英语名称是“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aster of Public Affairs”以及“Master of Public Policy”(MPP)等。与公共管理硕士类似的学位有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MPPA)、公共卫生硕士(MPH)等,相对的有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等。MPA项目专门为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机构培养公共服务的高级人才,同时兼顾为私人部门培养具有优秀分析、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与MBA(工商管理硕士)为私人部门尤其是公司企业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相对应。下面,以美国为例,介绍国外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均开设MPA专业的顶尖项目。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generalist education),它的目标是培养在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MPA 研究生教育项目要为学生提供这一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学院MPA项目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通才——那些能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高级人才。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PA项目的培养方案是这样规定的:MPA 学位是公共管理领域的职业学位,它主要(而非绝对)是为那些打算去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中的公共服务就职者而准备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它的MPP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公共部门的政策分析者和领导者;通过一个严格的二年制训练计划,为未来的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管理者准备其职业所必需的广泛技巧和概念框架。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现已更名为公共政策学院)MPP项目的培养方案规定:“MPP的目标是为有效的公共政策实践建立起智力框架并提供分析工具,它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情况MPA及MPP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与各校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及去向相符。这些MPA学位获得者的就业背景十分广阔, 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一定比例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就业。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MPA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教育学制MPA及MPP是一种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研究生学位,是一种职业研究生教育项目。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学制较短,一般在两年以内(有二年、一年半、一年、甚至6~8个月)。MPA及MPP的类型有全日制(full-time)、在职(mid-career)或业余(part-time)以及公共管理与他专业如法律、商业管理的联合学位。学制的长短与这些类型有关。全日制的MPA及MPP项目一般为一年半至二年。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P的学制、哥伦比亚大学MPA的学制、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MPP的学制都为两年; 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MPA的学制为一年至一年半。在职培训类型的MPA项目学制短一些,往往在一年以内。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在职培训也授予MPA学位。培养方式MPA项目的培养方式一般是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调研、实习相结合,课程学习占去大部分时间,大约2/3时间,问题研讨和实习约占1/3时间。学位要求MPA及MPP学位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及参加规定的活动(如研讨会和实习),取得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拿学位(少数大学规定要写毕业论文,但多数大学没有论文要求,有的大学还有资格考试)。各大学对课程及学分数的要求不同,差距较大。就90年代初中期美国的情况看,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对MPA学位的要求是:学生要获得MPA学位,必须满足如下四项要求:修完4门核心课程,修完另外批准的12 门课程,一个批准的夏季实习和MPA资格考试。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P项目的要求是:在两年的脱产学习中,它的候选人必须修完18个学分(18门课),其中10个必修课学分。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的MPA 学位要求修满40个学分,由13门课和一个学分的公共事务研讨班组成,这13门课程的学分分布是:核心课程25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9学分, 选修课6学分。奥古斯丁的德克萨斯大学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的MPA学位的要求是:在二年的脱产全日制学习中,完成53个学分,包括五个方面的课程:7门必修的核心课程(21学分),3~4门选修课, 持续两学期的政策研究项目,暑假实习,职业报告或毕业论文。课程设置尽管国外尤其是美国大学的MPA及MPP的课程设置是随公共管理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而变化的,而且各国、各大学所侧重的课程也不同,但是各国大学MPA的课程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 即有一批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就90年代初以来美国MPA项目的课程设置来说, 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相当于我们的学位课),一般包括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及技巧方面的课程;(2)选修课, 即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主攻方向以及个人需要与兴趣而选择一组课程(一般围绕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实质领域选择主攻方向);(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实习与研讨班, 主要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实践中,获得在真实的管理世界中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管理的能力。例: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项目的课程设置(2013)。(1)必修课:分为5大类,包括政治学(决策政治学)、经济学(经济学I,II、经济分析I,II)、分析方法学(国际与公共事务数量分析)、管理学(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公共部门管理分析、可持续管理等)、财务管理(金融经济学、政府预算和财务管理等)。此外还包括实习、专业发展课和研习会。(2)政策专业课程(Policy Concentration):分为6大类,包括经济和政治发展、人权和人道主义政策、国际安全政策、能源与环境、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城市和社会政策。(3)专门化课程(Specialization):分为9大类,包括高级政策与经济分析、应用科学、性别与公共政策、国际媒体宣传与传播、国际组织、国际争端解决、管理学、区域专门化课程。(4)联合国研究项目(UN Studies Program)。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项目的课程设置(1993~1994)。(1)必修课经济学:应用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学:(面向行政管理者的)分析方法,(面向行政管理者的)数据分析;管理学:管理公共组织,民主社会中的治理:政治管理与组织战略,公共和非营利的财政管理;谈判、领导与伦理:谈判分析,执行领导:团体资源的发动,政府伦理学。(2)主攻政策领域(专业方向)商业和政府,司法审判,能量和环境政策,健康政策,住房和社区发展,人类服务(人事管理),劳工与教育,国际事务和安全,国际政治的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与财政,政治与公共政策,科学与技术,交通,城市经济发展。(3)政策分析实习(APE)学在中国播报编辑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应积极稳妥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和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MPA教育在中国正式启动. 2001年2月9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文,成立了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月22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其常设执行机构———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担任MPA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立言担任指导委员会的秘书长。开设院校播报编辑批次:1(2001年获得授权)北京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天津大学天津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批次:2(2003年获得授权)南开大学天津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重庆大学重庆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批次:3(2005年获得授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市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批次:4(2007年获得授权)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批次:5(2010年获得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重庆医科大学重庆西南大学重庆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西南政法大学重庆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第二军医大学上海-批次:6(2014年获得授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东华大学上海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批次:7(2018年获得授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河北工业大学河北 天津市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市上海海关学院上海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批次:8(2021年获得授权)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鲁东大学山东 聊城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湛江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天津城建大学天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西安邮电大学陕西 西安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 西安-批次:其他(2012年至今动态调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长沙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天津商业大学天津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培养现状播报编辑自2001年10月首届MPA招生开始,2001级,2002级MPA共计招收了7000余人,2003级MPA招生也即将完成,据估计将录取近4000人。2004年10月,全国47个MPA培养单位将开始新的MPA招考,届时全国拥有MPA试点培养单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将达到24个。到目前为止,全国首批MPA试点院校已有多所学校的部分MPA学位论文已经通过答辩,中国自己的MPA即将踏上社会。重大贡献播报编辑1.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位,填补了中国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个空白。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3.开拓了中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新途径。4.促进了高校知识整合,学科与资源的重组。5.加强了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与融合。6.沟通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又一联系渠道,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7.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造就着一支新型教师队伍。8.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9.MPA对全社会有示范作用,已经成为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模式。10.MPA正在塑造着一个新的群体———中国MPA群体。报考要求播报编辑根据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相关投入机制、奖助和收费等政策按《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执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考生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培养单位招生简章自主报考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成绩必须达到考研国家线或学校自划线后方可参加复试,复试通过后才可录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录取的均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统招学历(拥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和结业证书)在2016年已正式取消。 [3-4]报考条件播报编辑2011年MPA报考条件: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2012年MPA报考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专科毕业后5年或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联考时间播报编辑一般来说报考时间是每年10月份网报,11月份现场确认。考试时间是12月第三个周末。考试科目:管理类综合能力(含数学、逻辑、写作,满分200分),外语(满分100分,英语二,部分院校可以考小语种),总分为3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总分200分,考试时间:8:30-11:30,共计3个小时,时间非常紧张。试卷由数学、逻辑和写作构成,(数学占75分,逻辑占60分,写作占65分)(1)数学为25道单项选择题。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两大部分,其中问题求解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条件充分性判断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数学对大家的解题技巧和速度要求比较高。(2)逻辑为3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3)写作要求写两篇文章,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600字左右,30分; 论说文要求700字左右,35分,语文写作合计65分,形式从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中选一种。英语(二)题型分布为:(1)综合填空(完型填空)20道,每题0.5分,共10分;(2)阅读理解5篇文章,25题,每题2分共50分;(3)翻译一题:英语翻译成中文,15分;(4)英语写作2题: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合计25分。难度介于四、六级之间,要求掌握大纲词汇5500个单词。MPA考试科目改革及影响MPA考试科目合并,考试时间合并了,由原来的分科目考试,1天考试时间,缩短为180分钟之内考完,主要改革是在公共管理基础,之前是150分,现在只有100分,改革之后考生要面临以下问题:A.改革之后科目融合,但是考试分值缺变化不大,考试时间减少一半,这说明MPA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题量会明显加大,但考试时间又很短,那么也就是对考生的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要求提高。B:.改革之后,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从公共管理基础文科类,到高数、逻辑理科类,再到公文写作,考试科目的融合需要考生在180分钟之内不断的转换思维,这就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更熟更透,要求提高,难度加大。C.行政学和管理学占优势的考生,不能再像以前的MPA考生那样,去靠公共管理基础的150分作为拿分重点,更加考察各位考生的综合能力,改革之后,英语,综合知识,公共管理基础都不能偏科。考试语种为俄语的考生,限报燕山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安大学、东华大学;考试语种为日语的考生,限报燕山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宁波大学。MPA解题思路播报编辑1.把文字材料翻译成数学语言。数学的语言是方程、等式或不等式,把题目中出现的每个变量都用X,Y,Z等未知数代替,再从题目中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多数初等数学题都变成了解线性方程。2.联想。对题目中出现的式子要展开联想,搜索记忆库中的导数、积分、数列等等中的公式,看它与哪个公式“模样”比较象,就朝哪个方向去思考。3.简化。题目中的式子可能很复杂,我们可以把相同的东西用一个新的变量代替,复杂式子中的简单关系就显现出来了。4.搭出思维的框架。就象写文章一样,具体内容还没想全,但头脑中已经有提纲。比如已知等差数列的第二项和第七项,求数列第101项到第200项的和。在具体求之前,头脑中就要先有解题的框架: 设数列首项a1和公差d为未知数,列出两个方程,解出a1、d,由数列通项公式计算前N项和公式→计算S100和S200→S200-S100得出答案。这样思路清晰,能提高解题速度。5.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通用解法。通用解法可以解决相同类型的所有题目,无须再费时间思考。比如线代中的线性方程解法、高数中复合函数的二阶导数、隐函数的偏导数、概率中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等,都是通用解法,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依赖于自己的计算能力,虽然计算复杂,但不用花时间思考。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公共管理 - MBA智库百科

公共管理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公共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

目录

1 什么是公共管理

2 公共管理的特征

3 公共管理的对象

4 公共管理的性质

5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6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7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8 新公共管理

9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编辑]公共管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它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从利益角度看,社会中既存在着以个人目标为指向的私人利益,也存在着以大众目标为指向的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就是社会成员在共同使用的基础上共享的利益。公共利益既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去促进带动私人利益的发展。

  (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的,主要的有两大部分:一是政府(广义)组织,一是非政府组织。在地位作用上,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在职能分工上,一般来说,宏观方面的管理职能或全局性的关键事项,诸如国防、外交、社会安全、重大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等,只能由政府组织来承担;而微观方面的管理,诸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些具体事项,更多地应该交给非政府组织来做。此外,还应通过制度安排,使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或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3)、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指公共管理活动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内容包括社会问题、公共项目、公共物品和资源。社会问题是那些属于公共部门职责范围内、与公共管理目的相符合、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过程,是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公共物品和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公有企业和公司。

  (4)、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服务职能、经济职能、政策与法律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在管理职能体系中,不同性质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不相同的。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上述四项基本职能。

  (5)、公共管理可运用一切公私管理手段。公共管理首先应突出“公共”的特性,在管理手段上需运用政府组织的常用手段,如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等。同时,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也可应用到公共管理中,如重结果、重效率、重技术等。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的需要。

[编辑]公共管理的对象

  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社会问题、公共项目、公共物品和资源三大部分。

  (一)社会问题

  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任何时代或任何社会区域,都会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同时,社会问题又是层出不穷的,当一些问题得到解决时,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出来。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同时去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只有符合公共管理目的、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的社会问题,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居于此,必须善于识别各类社会问题,合理地选择那些主要的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一般来说,作为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第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与社会严重失调的现象;第二,它影响到一定社区内的成员的正常生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第三,它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获得解决;第四,它的解决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二)公共项目

  所谓公共项目是指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它是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公共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②仔细考虑每个步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③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④有明确的完成每一步骤和整个项目的时间表;⑤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相符合。

  (三)公共物品和资源

  对公共物品和资源的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1、公共物品

  关于公共物品的概念,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从世行的解释可以看出,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种物品,它具有以下特征:①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②自然垄断性;③收费困难;④规模效益大;⑤初始投资量大。公共物品的这些特征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或难以提供,即使提供了也难以做到有效益。因此,一般皆由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与公共物品相比较,私人物品的效用边界清楚,市场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2、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内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称。按其形成方式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为公共管理对象的资源主要包括:①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等等。它是现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人力资源。即一定社区的劳动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在诸多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和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对一定社区内共有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促使其发展,便成为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③自然资源。即一定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性物质条件,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属于一定社区的成员所共有,对它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保护与再造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编辑] 公共管理的性质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编辑]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所谓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是针对着组织的性质及其管理而言的。美国学者菲力浦·科特勒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其中,企业是私人组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组织。由此可知,公共管理即是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私人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管理的一般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私人管理都具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都需要制定目标,都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等等。但是,由于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不同

  (二)权威行使的性质不同

  (三)受法的支配与契约管理的不同

  (四)政府控制与市场自由调节的不同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政府的控制与市场自由调节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区别。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为行使治权只能有一个治理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有许多竞争者。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公共部门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私人部门提供的是私人产品和服务。前者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后者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并且价格可以衡量。

  (3)、依赖与自由的区别。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公民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

  (4)、服务与追求利润的区别。公共管理是对公民的一种服务,不计报酬;私人部门的活动是为了追求利润。

  (五)政治理性与经济理性的不同

  公共部门处于社会管理的中心,承担着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分配的职责,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的平衡。因此,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在治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政治理性,考虑的是各种社会利益和价值的平衡,如效率与平等,改革、发展与稳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等。

  私人部门的管理,其组织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其职能有限,管理的范围较窄,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影响面小,不易形成整体社会作用。基于此,私人管理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经济理性,其它则不顾及或少顾及。

[编辑]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由于有此渊源关系,便形成了理论界对它的多种看法,主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称谓不同而已。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行政管理中的方法、技术和技巧部分;公共管理的具体活动主要是从事公共事业的开发和管理。又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的管理模式或途径,不能简单地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着区别于传统行政管理的自身特点。

  应该说,以上各种观点中的最后一种观点是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全面地看,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管理模式。

  两者的联系是:①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是两种管理的共同边界。②公共行政即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也是政府,虽然它的主体还有非政府公共组织;这样,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两者的核心主体都是政府。③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都是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④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管理中都将“公平”因素放在首位。

  两者的区别是:①管理主体方面。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体就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②管理客体方面。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它的管理范围既包括了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还有,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难以见到的客体,诸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也出现在公共管理的客体中。③管理目标方面。公共行政是一种“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④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则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⑤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强调执行规范,强调“政策科学化”;公共管理则将更多的企业管理思想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强调“管理市场化”。

[编辑]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 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 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编辑]新公共管理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针对传统的行政模式的缺陷,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有众多的名称,如“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和“企业型政府”等。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代表着一种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较为引人注意的是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明确表示了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意图,欲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有灵活性。第三,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第四,资源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的或中立的。第五,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到市场检验,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总是指政府要通过官僚制手段行事。第六,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其他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

  新公共管理出现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行政模式已经不再起作用,并且被公认为正在失去作用。政府首先对此有所认识,并且开始对传统模式的某些最基本的信念提出挑战。政府开始雇用经济学家或在管理方面受过训练的人员,而不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行政人员;从私营部门引入管理技术;在降低成本的目标下,将公共部门活动与私营部门活动之间的分界线后移,扩大了二者融合的范围;并且开始改革政府系统内不再需要的工作条件。政府在实际收入下降时,面临着服务水平不变的政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出路是提高生产力。从而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时机。

  一、管理的方法

  胡德(Hood)认为管理主义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新公共管理”,包括了七个要点:

  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让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层人员对组织进行积极的、显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对此最为典型的合理解释是“委以责任的前提是对行为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

  2.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这需要确立目标并设定绩效标准,其支持者在论证时提出“委以责任需要明确描述目标;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标”。

  3.格外重视产出控制。根据所测量的绩效将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因为“需要重视的是目标而非过程”。

  4.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这包括将一些大的实体分解为“围绕着产品组成的合作性单位”,它们的资金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在公共部门的内部与外部”,既可对这些单位进行管理又可以“获得特定安排所带来的效率上的优势”,其必要性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5.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这包括了“订阅合同条款以及公开招标程序”,其合理性则在于“竞争是降低成本和达到更高标准的关键所在”。

  6.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这包括“不再采用‘军事化’的公共服务伦理观”,在人员雇用及报酬等方面更具有弹性,这种转变的合理性在于,“需要将私营部门‘经证实有效的’管理手段转到公共部门中加以运用”。

  7.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胡德将这看做是“压缩直接成本,加强劳动纪律,对抗工会要求,降低使职工顺从企业的成本。“对公共部门的资源需求进行检查,少花钱多办事”的必要性证明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

  经济学作为管理主义的基础使它成为最有力的社会科学理论。经济学中最关键的假设有两个。首先,是关于个人理性的假设,即假设个人总是趋利避害。其次,个人理性的假设使某一精心构筑的模式得以成立,并可以将其高度抽象,依据此模式可预期人们的总体行为。在此意义上说,经济学力图通过演绎得出结论,这就使它有别于惯于采用归纳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无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私营部门的影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也许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出自私营部门的理论和有关技能与公共部门毫无关系。为公共管理所吸取的几项管理变革是由私营部门率先进行的。建立更有弹性的组织、重视结果都源于私营部门;目前为公共部门日益重视的战略计划和战略管理也出自于私营部门。私营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公共部门所采纳,包括在组织中推行激励机制和其他不同的制度。

  重视目标或许是引自私营部门最重要的一点。传统的行政模式因其过于关注结构和过程而忽略了结果,因而受到了众多批评。现在的公共部门管理转而将目标作为首要的目的,其他则退居其次,这是人们在态度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而且,正如前文所分析过的那样,官僚制组织并不是生来就有效率的。私营部门还尝试过其他形式的组织结构,例如利润中心,分权制以及灵活的人事制度等等,类似的例子在公共部门中均可找到。私营部门向弹性化转变的趋势现正为公共部门所争相效仿。

  经济学和私营部门是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这种理论支持是否令人满意,或者是否能达到和传统模式一样的效果,是管理主义模式遭受到批评的主要方面之一。

[编辑] 参考文献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帅学明,现代公共管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5%AC%E5%85%B1%E7%AE%A1%E7%90%86"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8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物业公共管理之公共区域管理 6页 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现状 7页 公共管理学之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 33页 公共产品与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视角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127页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3页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2页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2页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 33页 公共管理 8页 公共管理论公共政策中公共原则 3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uxiaoxue,Angle Roh,Kane0135,Zfj3000,Dan,Cabbage,Yixi,鲈鱼,泡芙小姐,东风,Tiffany,连晓雾,KAER,y桑,Mis铭,Lin,寒曦,陈cc. 页面分类: 公共管理

评论(共5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公共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3.200.116.* 在 2017年6月22日 12:02 发表

很有借鉴意义,感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223.100.13.* 在 2020年5月8日 10:01 发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M id cdb8a54f2e7a3fd80a6ea01054ef49d7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5月8日 10:07 发表

有帮助,谢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M id 6aafe978bcfdf65ffac84813a33abe9a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4月27日 20:27 发表

为什么这个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和陈振明老师的公共管理学中的区别表现不一样啊,该看哪一个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4月28日 09:05 发表

M id 6aafe978bcfdf65ffac84813a33abe9a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4月27日 20:27 发表

为什么这个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和陈振明老师的公共管理学中的区别表现不一样啊,该看哪一个

文章底部有参考文献,各个著作对于公共管理的特征有略微区别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批发食品软预算约束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1:32,2020年12月29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4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公共管理学 - MBA智库百科

公共管理学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公共管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

目录

1 公共管理学的概述

2 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3 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5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沿革

6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7 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8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9 代表性教材介绍

9.1 内容框架:

9.2 目录:

[编辑] 公共管理学的概述

  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在西方,它源于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后于70年代末期开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取向的强烈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如今它已经成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大学科门类。目前, 这方面的代表性教材如下:

李国正主编《公共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成福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竺乾威主编《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在我国,它最早被称为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隶属于法学类一级学科政治学门下,1997年研究生培养学科调整后才正式成为管理学大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该学科群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先河之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且愈加复杂,从而对政府官员及公共机构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促进了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蓬勃兴起。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硕士)的主要途径之一。

[编辑] 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编辑]

  公共管理学是70年代末期以后因为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

  ①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

  ②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的对象,除了政府组织管理外,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管理问题;它涉及的主题众多,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管理等等。

[编辑]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学习和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这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

  (2)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必须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其中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本身,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如何进行公共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我们照抄照搬,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借鉴别人的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规律,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共管理体制,从而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

  (4)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队伍。这是因为:首先,公共管理的对象——社会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复杂程度极高;其次,公共管理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对社会成员产生利益上的不同影响,形成一些社会矛盾,从而加大了公共管理的难度;第三,公共管理手段的创新需要依赖多学科知识,较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胜任公共管理发展的要求。这些都对公共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改善公共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水平。

[编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又称为规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种通过价值判断做出结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重视价值赋予,认为寻求公正、合理的价值应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它的方法论特征是“应然性”。公共管理使用该方法的操作规程是:先确立一定的理念、价值标准或行为规范,然后据此对公共管理(内容和过程)的“是”、“非”作出一定的评价,从而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二)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共管理现象和过程,把管理机构、管理对象的各种环节、各个层次都当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注重系统的整体协调、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在公共管理学中,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围绕着公共管理现象和过程所进行的整体分析、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等。

  (三)数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现象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对这些数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和掌握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采用此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以准确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难点是:由于人类感情的复杂性,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人类心理活动的难以预知性,对于公共管理现象不是简单的数字就能完全说明的,这就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般要求将定性研究方法与该方法配合使用。

  (四)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既适用于空间序列,又适用于时间系列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两种具体方式。公共管理学中的横向比较是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以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或优劣,取长补短;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管理系统及过程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某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作为公共管理的借鉴。常用作比较的公共管理范畴主要有:公共管理思想、公共管理原则、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体制、公共管理方式、公共管理手段等。

  (五)实验分析方法

  实验分析方法来源于自然科学。在公共管理学中,这种方法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公共管理的某些现象和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发现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面貌,为科学地从事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比如,将公共管理的某一项制度、某一项政策、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进行实验,在局部取得经验后,再将其全面推广。

  (六)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方法又称文献法或间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从中寻求对一定公共管理现象或公共管理问题的了解、理解。文献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法规条文、政策文件、文书档案、报刊、论文、研究报告等。由于公共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因此,通过运用资料分析方法,能够经常性地、较为清楚地了解公共管理问题的起因、解决问题的过程等;通过研究比较,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编辑]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学者们研究取向上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内涵。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Bany Bozeman)认为,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互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其一是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P途径下的基本观点是: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联系,因而该学派直接将公共管理界定为政策管理。认为只有从管理的观点探讨公共政策,才能落实政策目标,实现理想境界。其二是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20世纪70年代,在管理思潮的影响下,各国的企业行政管理学院不再专注于对内部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转而注重研究工商政策与管理战略。在此背景下,B途径的公共管理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B途径与P途径有以下不同之处:(1)前者的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后者则依循公共政策学的传统。(2)前者并不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后者则特别凸显公共组织的特殊性。(3)前者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后者则企图摆脱公共行政,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4)前者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后者则强调政策与政治问题。(5)前者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后者则强调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系统、科学的公共管理学只有在整合公共政策与企业管理两种研究途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为此,国外研究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波兹曼总结学术界各种观点,提出公共管理具有以下本质特征: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integrative concept),是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thirday)。它在“什么”(What)与“为什么”(Why)的层面上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途径,而在如何(How)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途径。虽然公共管理是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由此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当代公共管理学非常重视组织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强调实施战略管理,这是公共管理相对于公共行政的优越之处。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融合和与责任分担,关注政府改革与政府重塑,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由社会事务复杂性、社会价值观多元性,以及公共关系的错综复杂等因素所决定,公共管理学必然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这意味着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公共管理需要借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需要从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经济管理学中获得处置和调节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经济利益关系的有效政策手段。

[编辑]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核心部分是公共财政学。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与调剂,都离不开物质资金基础,都需要公共财政为之当家理财。公共财政学以政府收支活动为直接研究对象,具体言之,就是如何通过国家预算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调节收入分析。公共财政学的基础内容是公共产品理论,该理论细致地区分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各种类型,其意义在于,合理界定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中的相互依存和伙伴关系,从而有助于清晰地划分各级政府组织的职责范围。对公共产品提供途径的分析,有利于根据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行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实现公共产品与劳务的有效供给。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在“经济人”预设的前提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低效和规模不断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僚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垄断特性。具体而言,就是缺乏竞争,缺乏利润激励,以及缺乏监督机制。因此,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消除政府失灵的根本途径在于取消任何形式的“公共垄断”,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共选择理论悲观的结论能够给公共管理者以警示,告诫他们完善民主宪政,提高公共管理效率,避免政府政策失灵。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中还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的诸种理论。(1)委托-代理理论。在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行政官员之间均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冲突与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前提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个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因而,在公共部门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仍会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官员和政府机构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必须建立政府官员责任与激励结构,强化对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2)交易成本理论。它是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的核心。在产权关系界定模糊不清、环境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有限理性与规则匮乏等情况下,交易成本会变得异常高昂。因此,政府强化在建立产权制度、确立相关的法律秩序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减少交易成本的支出,提高经济活动的内在效率。总之,新制度经济学肯定了公共管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制度供给的作用。

  公共部门的各项活动,从公共部门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到公共部门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演变、公共行政的效率,以致公共部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无一不需要以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学以自利、理性的“经济人”预设为逻辑起点,将公共管理活动置于资源稀缺的硬约束之下,促使其务必讲求经济效益。新制度经济学各流派的发展,则在某种意义上直接促进了政府重塑等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实践。由此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不但拓展了公共管理的研究范畴,也使其研究视角得以深化,进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远比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更为深厚。

[编辑] 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以下列举一些学者认为的有关两者的共同点与区别:

  仅就研究范围而言,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无论是行政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但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别:

  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问题,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或者说,前者所探讨的范围是后者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问题。在公共部门中,“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既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它们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规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规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而是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任务。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既然都是公共部门,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外,还应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各种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规律,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仅仅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公共管理学所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是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都是管理的客体,至于政府机构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地位,公共管理学则关心不多,而这一点正是行政管理学所十分强调的。行政管理学把政府机构既看成是管理的客体,又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客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主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求政府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一样,只是性质以及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学则更强调公共部门(“纯粹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编辑]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这里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以下3个方面所蕴含的发展方向。

  (1)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现代社会科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对这个国家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实际贡献。这也就是说,我们固然能够把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国内,但是,如果这些最新学术成果不能转化为认识、研究和创新中国公共管理的学术资源,那么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构不成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要形成这种转化,关键的是要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公共管理学研究内容的科学把握,明确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取向;二是对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全面观察和科学透视。在这2方面中,第1个方面更为基础,因为,它决定认识和把握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视角与视野。

  我们不停地讨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边界。其真实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不在于为这个学科正名、划界和定位,而在于回答这个学科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追求绝对,只能追求相对,抓住核心问题就可以了。认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应该围绕着公共资源的组织、管理与配置展开,具体涉及4个方面问题:即公共资源的增长、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资源的危机以及公共机构的管理。

  (2)确立中国公共管理的规范性价值体系。达尔在1947年的论文中,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公共行政学要走向科学化,必须与规范性价值的影响划一个界限。所以,他认为建立公共行政科学,首先必须清楚地确定规范性价值在其中的地位。这多少带有行为主义取向的论断。时过境迁,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承认达尔提出的问题的价值,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应该有所不同。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考虑如何处置规范性价值与研究的科学性关系的问题,但是,这不等于这门学科不必承担提供规范性价值体系的使命。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公共管理在许多方面还不是现代的公共管理,而要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其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制度的理性化和管理者的理性化。

  现实公共管理如果是建筑在非理性的基础上,那么任何的努力都不可能使其实现科学化。现实的公共管理缺乏走向科学化的可能,研究现实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学要走向科学化也就必然无从谈起。1955年,德怀特·沃尔多在回答什么是公共行政学这个问题时, 高度强调了行政的理性基础。他说:“行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类合作努力。”“我们可以将管理定义为:在一个行政系统中试图获得理性合作的行动”。“公共行政的中心概念是理性行为,即正确地计划实现特定的期望目标的行为。”行政的特性,决定了行政的活动或者说公共管理的活动,必须有强有力的规范性价值体系支撑。这种价值体系必须解决2个基本问题:一是公共管理中制度的理性基础和价值取向是什么;二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是什么。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现实表明,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规范性价值的过剩,恰恰相反,是规范性价值相当短缺。所以,如果中国公共管理学不能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承担起提供规范性价值的使命,其在理论创立和实践指导上就难有作为。当然,这种规范性价值不是来自学者的主观设定,而是来自对现代政府原理、公共管理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的科学研究和准确把握。在这其中,比较研究和经验考察都是确定规范性价值的学术基础。

  (3)形成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转化的研究能力。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内在的活力在于理论抽象与经验指导能够自由转化,即一般的原理能够转化为指导具体行动的原则;而经验的考察能够抽象为一般的原理与规则。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研究本身的科学化, 而科学化的基础在于超越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关注于公共管理的规律本身,在增进公共利益这个大原则下,研究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价值、组织、制度、程序和技术。为此,中国的公共管理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阐发上,应该关注中国公共管理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从而把学科发展中的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把价值设定与经验验证结合起来,把经验试验与模式归纳结合起来,把理论供给与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技术供给结合起来。理论的源头来自经验事实的抽象,理论只有能够为经验提供智慧和方法,才是有价值的。有了这样的研究能力,中国公共管理学就能获得蓬勃的发展。

[编辑] 代表性教材介绍

作者:李国正 书名:《公共管理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页数:554页

[编辑]内容框架:

  

从整本书的框架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9]

第一个部分是政府由来、产生与政府的体制,政府体制包括了政府职能、权力、宏观层面的行政组织和微观层面的行政领导(者)等章节;其中,职能是政府存在的前提,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核心,权力是政府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的保证,所以职能和权力可以合称为“职权”,不可分割。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权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所谓好坏,所以行政权力本身是既不会做好事,也不会做坏事的,只有将行政权力赋予某一个群体或者个人,它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行政权力赋予某一个群里或者个人的过程,就是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被赋予权力的人就是行政领导(者),这个精英群体就是领导层或者管理层。但是,行政领导拥有了行政权力之后,也必须逐步构建一个趋近完善的组织,来帮助领导决策和执行具体的任务,这一个群体就构成了政府组织。在政府组织中,每个领导者都会竭尽全力去挖掘组织的潜力,激发组织的能动性,进而提高组织效率,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人事行政。

···············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对政府的监督,因为政府自产生之后,权力不断膨胀,并且政府的触角已经伸展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随时都有侵犯私权的可能,所以要对政府进行约束,对政府的约束就包括了法律制度约束(有法可依)、监督(有法必依)、奖惩责罚(违法必究)、伦理制度等。十八大后,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法制化,何为政府法制化,何为法制化政府,何为依法行政,如何做到依法行政,就成为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是抓住“法律”、“监督”、“责任”、“透明化”、“伦理”几个关键词。

第四部分讲述的是政府改革与发展,政府自产生到现在,承担了很多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但是很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比如效率低下、机构臃肿、决策迟缓、官僚化等,所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政府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到的是自身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涉及到的是政府经济社会管理重心的转变、管理方式方法的转换等。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在通读本书前,或者在学习公共管理这门学科之前,必须掌握这个学科的框架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也是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学最关键的。这个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也正是本书的特点和价值之一。

[编辑]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案例:北京“最严禁烟令” 33

  第二章公共组织[6] 34

  案例:“省管县”体制 49

  第三章公共管理者 50

  案例:公务员聘任制 66

  第四章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68

  案例:“干部能上能下” 110

  第五章政府职能 111

  案例:政府该不该救市? 155

  第六章政府权力 156

  案例:深圳“行政三分制”

  第七章公共政策 184

  案例:“车辆限购” 239

  第八章公共财政 239

  案例:“房产税” 253

  第九章公共组织信息管理 256

  案例:一站式服务大厅 280

  第十章公共管理技术 281

  案例:“酒驾” 301

  第十一章公共关系 302

  案例:京津冀一体化 332

  第十二章公共组织绩效管理 333

  案例:公务员涨工资 346

  第十三章法治与法治政府[7] 346

  案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361

  第十四章政府监督 362

  案例:“裸官”现象 383

  第十五章公共责任 384

  案例:终身追责制 393

  第十六章行政伦理 394

  案例:“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 408

  第十七章公共危机管理 410

案例: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 425

  第十八章中国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 427

  案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451

  第十九章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改革理论与实践 454

  案例:公车改革 494

  第二十章21世纪公共组织改革展望 495

  案例:政府权力清单 515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5%85%AC%E5%85%B1%E7%AE%A1%E7%90%86%E5%AD%A6"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行政学公共管理学 2页 公共管理学 352页 公共管理学 539页 公共管理学 42页 公共管理学 379页 公共管理学 30页 公共管理学 50页 公共管理学 379页 《公共管理学》 7页 公共管理学 29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Vulture,001,Kuxiaoxue,Angle Roh,Zfj3000,Dan,Cabbage,Yixi,泡芙小姐,东风,KAER,连晓雾,Gaoshan2013,y桑,Tracy,Mis铭,李国正,苏青荇,LuyinT. 页面分类: 经济学分支学科 | 管理学科

评论(共4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公共管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212.224.* 在 2011年5月17日 19:16 发表

我这次公共管理学没有及格,好难过哟/我们考试那要搬/请协助我下次考过60分哈

顶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1.77.123.* 在 2011年8月20日 18:32 发表

公共管理学好恐怖样的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M id eebf3714f26c9c1c46847fe0df006a1a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1月23日 14:24 发表

九年无人问津的学科吗?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71.43.165.* 在 2020年12月23日 10:03 发表

M id eebf3714f26c9c1c46847fe0df006a1a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1月23日 14:24 发表

九年无人问津的学科吗?

我也关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批发食品软预算约束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6:13,2017年10月23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4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公共管理_中央财经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公共管理_中央财经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课程

学校

学校云

慕课堂

下载APP

扫码下载官方APP

登录  |  注册

播放

公共管理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你想了解政府等公共组织及其公共管理吗,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吗,请跟我一起进入《公共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

在我们个人和家庭生活,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无论你个人如何聪明精干、无论一个企业家如何才华横溢,但总有一些事情在私人活动范围内解决不了,如国防、外交、社会治安,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服务,需要政府等公共组织来提供。实际上,社会生活就是一个私人活动和公共活动的有机结合体,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具有一般真理性的意义。无论大家在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将来选择什么职业,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也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公共管理者。

为了维护和发展社会公共利益,让我们一起走进《公共管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公共管理》主要讲授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管理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明确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高尚的公共管理伦理道德精神,遵纪守法,愿意投身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   《公共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国内外公共管理改革的状况、课程学习的目的、要求等。第二章,公共组织。主要讲解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的分类、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使学生掌握公共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私人组织的区别。第三章,公共领导。主要讲解公共领导的含义、特征、使命,公共领导体制、领导方法、领导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部门领导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明确学习的方向。第四章,公共政策。主要讲解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公共政策功能、公共政策分类、公共政策系统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组织如何通过制定、实施公共政策,达到公共管理的目的。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解人力资源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特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公务员制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第六章,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主要讲解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电子政务的具体情况。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主要讲解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等。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公共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第八章,公共管理伦理。主要讲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树立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在成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之前,自觉接受公共管理伦理道德,才能成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第九章,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主要讲解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公共管理绩效制度、公共管理绩效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满足实际公共管理的需要。第十章,公共管理改革展望。主要讲解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公共管理改革提供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外公共管理改革的差异和经验。  

授课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明确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高尚的公共管理伦理道德精神,遵纪守法,愿意投身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蔡立辉、王乐夫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2、温来成主编:《政府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由高教社联手网易推出,让每一个有提升愿望的用户能够学到中国知名高校的课程,并获得认证。

友情链接

网易云课堂

智慧高教

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学校云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意见反馈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人):网站 https://www.12377.cn 邮箱(涉未成年人) youdao_jubao@rd.netease.com

粤B2-20090191-26

| 京ICP备12020869号-2 |

京公网安备44010602000207

©2014-2024

icourse163.org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2594号

公共管理学_苏州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公共管理学_苏州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客户端

扫码下载官方APP

我的课程

登录  |  注册

中国大学MOOC首页

播放

公共管理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国家的艺术,又是一门公共事务管理之学。这门课程研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本课程涵盖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公共组织、政府改革、政府工具,公共政策、财政管理,第三部门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丰富内容,给大家呈现一幅公共管理的知识图谱和方法论索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聚焦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公共利益实现之学,更是一门民生福祉优化之学。在这门课程中,传递导向善治的公共价值、公共精神与公共情怀,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形态、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探讨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学科内涵、焦点领域与分析范式。       本课程的优点有三:       1.基础:辨析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丰富:课程内容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原理和命题;       3.实用:所讲述内容在概念演变、知识线索、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做了较扎实工作。       本课程可以供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阶段同学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考试和研究有学习参考辅助作用,亦可供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党政领导、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管理服务人员)参考。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引导学习者掌握好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公共组织、政府改革、政府工具,公共政策、财政管理,第三部门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演变、知识线索、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训练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方法目标:通过讲授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形态、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呈现一幅公共管理的知识图谱和方法论索引,训练学习者的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 4.价值目标:通过讲授公共管理学这门国家的艺术、公共事务管理之学,引导学习者聚焦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公共利益实现、服务民生福祉优化,从而传递导向善治的公共价值、公共精神与公共情怀。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建议拥有如下前置基础,但同步展开这些基础课程学习,亦完全可以跟上本课程的学习进度和内容要求。1.管理学原理2.经济学原理3.法学原理4.社会学原理

参考资料

1.教材:陈振明等.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阅读书目:[美]尼古拉斯·亨利.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美]托马斯·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美]戴维·奥斯本等.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澳]欧文·E·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彭和平等译. 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Jay M. Shafritz and Alberlt C. Hyde (eds), Clas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ak Park, Illinois: Mor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8.

常见问题

Q:课程的学习周期如何安排的?A:一般为期11周,每周一单元、一个主题,其中最后一周为期末测试时间。课程学习视频和资料发布拟在每周一上午8:00,以方便学习者有一周的时间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Q:课程的主要内容安排,是怎样设计的?A:课程共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导论,公共利益之学;专题二,“新”公共理论;专题三,公共组织理论;专题四,政府理论与实践;专题五,政府作用;专题六,政府工具;专题七,公共政策;专题八,公共预算与财政;专题九,绩效管理;专题十,第三部门管理。  Q: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哪些?A:本课程可以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阶段同学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考试和研究有学习参考辅助作用,亦可供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党政领导、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管理服务人员)参考。 Q:课程评分如何计算、会不会太难?A:课程为大类基础课,讲述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原理和命题,内容相对容易。课程以百分制计分,60-84分为合格,85-100分为优秀。其中,单元测验30%;课后作业20%;期末测试40%;在线交流10%。此外,特殊贡献加分:高质量参与课程讨论的,可获得2-4分的加分。Q:单元测验、课后作业、期末测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针对性地准备以提高分数?A:练习、测试等内容,主体以教学视频和指定教材为依据,此外亦可适当参考同类型教科书和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建议认真收看视频,对照教材复习,总体上就可以较好地应对课程练习和测试。 Q:课程在线讨论的参与如何进行?如何衡量参与质量呢?A:在每一单元内都设置谈论专区,欢迎学习者提出与课程知识内容相关的疑问,有助教或主讲教师定期答疑解惑。参与讨论质量的衡量,一般看参与的频次、参与讨论问答的有效性、提出学习疑问和对课程建设性意见建议的有效性等方面。讨论内容务须政治立场准确,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本身、学习方法等内容可展开广泛讨论。 Q:能否告诉我们,怎样可以比较容易做到课程过关?A:课程内容基础、系统,通过课程的最简单实用方法则是认真跟随课程要求即可,如视频学习、单元测验、课后作业、期末测试、参与在线讨论等,过程性地参与学习便能过关。 

汇聚各省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关注我们

中国大学MOOC

粤B2-20090191-26 | 京ICP备12020869号-2 | 京公网安备44010602000207 © 2014-2024 icourse163.org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首页>中国社会科学报>公共管理

2021年公共管理研究发展报告

2022年01月10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0日第2326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2021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面向。一是现实问题研究。聚焦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题的深入探索,体现了中国之治。二是前沿领域探索。以数字中国建设为背景,开启了数字政府建设思考以及数字技术在治理中的运用与反思。三是基础理论深化。学科属性、学科边界等基础理论问题得以进一步廓清。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一门强应用型学科,回顾2021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其研究指向与深化改革总目标高度吻合,鲜明的应用性特征与现实进展紧密相关,在回答和回应时代之问与现实之需的探索中,完善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展现“中国之治”

  公共管理的应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公共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公布,使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进一步聚焦现实问题。

  1.公共管理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学界由此展开深入研究探讨。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以此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公共管理学界的参会学者打破以往分议题、划界线的研讨模式,站在整体性和逻辑性的高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个主题,从其前提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方面展开讨论。可以说,无论是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还是其学科自身,都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紧密相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其自身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向世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没有一条现代化道路是贫穷的,反之,现代化的本质就包含着富裕。徐勇提出,消除贫困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铺平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亦存在着一个认识过程。朱光磊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升级中,可以历史性地见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如何发展而来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也经历了几次转变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积极参与共同富裕话题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郁建兴等人在研究马克思相关思想和中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当代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三个关键元素: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提出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在激励相容和制度匹配的原则下,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消除那些让贫困累积、让不平等代际传递的制度性因素,激励民众以更加主动、能动的精神状态共创财富、共享繁荣等观点。

  有学者把推进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联系起来,何植民指出,第三次分配可以鼓励优势人群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能够有效引导“先富带动后富”,使先富群体的财富更多地从代际传递向横向转移转化,梯度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与此相应,有学者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切入共同富裕的话题讨论,如胡志平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有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相匹配,其中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可从一个侧面激发共同富裕动力,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3.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随着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何在理论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黄承伟总结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其中关键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力量保障,指明加强党对乡村振兴领导的方向、重点和路径,是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韩鸿提出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工作,需着力构建适合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体系和“三治融合”机制,强化乡村治理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

  2021年关于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此法适用于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胡高强等人指出,学界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讨论部分地忽视了利益分配问题,从乡村产业富民的视角出发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刘颖指出,乡村人才振兴应该走专业化、精细化道路,乡村人才管理体系应该进行数字化建设。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周柏春提出了五个方面:政策保障、党建文化引领、农民主体力量支撑、物相附着涵养、产业带动。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受到关注。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提上日程,同时在“十四五”时期,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以实证分析的视角看,刘小春等人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总体和分项测度情况入手,得出的结论是东部、西部省份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省份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原则高度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对此,高传胜谈道,“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营造有利于有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而促进市场、社会和政府部门协同发展与包容性治理的良性格局早日形成。

  关注现实是公共管理研究最根本的属性,在面对社会实践和公共问题时,公共管理学界群策群力,把全部智慧和经验倾注其中,以学术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之治”。

  前沿领域聚焦技术治理构建“数字中国”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的提出与演进,数字技术渗入社会各领域中,作为强应用的公共管理学科,数字技术在治理领域的运用可以说体现得最为充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意识到局部的技术融合无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挂钩,“数字中国”的全面落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操,基于此,数字政府建设成为聚焦点。

  1.数字政府相关研究力度加大。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政府建设处于学界所普遍认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此机遇下,数字政府建设恰逢其时。学界在关注“数字治理”的过程中,总结梳理了数字技术对于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江小涓认为,数字文化成为市场主流,对文化消费结构、文化生产结构、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国内外比例结构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江小涓指出,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在中国形成了大市场与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双重优势。这个趋势将延续,技术与文化将继续相互加持,彼此成就,数字文化产业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文化创新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政府建设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丁煌基于地方综合试验区案例研究指出,在未来发展中,应推进数据要素流通助力数字技术释放更多潜能,包括深化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的赋能、推进公私数据融合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理顺政务数据管理和使用的权责关系、明确政务数据与企业数据的差异和科学持续推进政府统筹能力建设等。杨冬梅等人从功能向度指出应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公共治理精细化和筑牢技术制度基础,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数字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有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问题,这不仅可以使数字政府走上法治化的轨道,更是依法治国在“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如鲍静已经意识到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重要性,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着力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执行实施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与优化完善。可以说,在数字政府建设的前沿领域,学界的思考已经走在了实践的前面,一些理念、方法和理论的提出已经部分地具有前瞻性。

  2.协调区域治理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是国家治理的具象化,换言之,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意志的具体表现。

  区域治理不同于地区治理,后者更多的是基于一个行政区或地域的概念,多以空间性为主;前者则更体现出治理的多维度,同时打破原有地域或空间划分,具有跨地区、多主体等特点。我国的区域治理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姚尚建基于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城市治理的发展进程,总结出我国逐步从城市治理向区域治理扩散的结论,指出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城市治理在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积极推进,完成了市域治理向区域治理的创新扩散。

  新时代探索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抓住关键主体,何李认为,这个关键主体是城市,其是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的切入点。城市的规模、能级、布局能够显著影响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高低。但是一些传统的治理方式也要有所调整,燕继荣指出,今后的研究或可在破解条块分割困局方面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本着改善公共服务的原则,构建基层协同治理格局;本着“政府机关”与“福利单位”分离的原则,再造政府治理体系;本着信息化智能化原则,打造平台式数字政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区域治理的主体在城市,但有别于传统治理观念,其更多的是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如近几年国家常提及的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刘子飞基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机制、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行政管理、市场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周锦等人则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逻辑机理,即在“政策设计—产业合作—文化协同”的框架下,充分利用各自的文化资源要素,推进区域内城市互联互通,建设文化合作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差异化集群发展。

  在协调区域治理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处于一定的张力关系中。学界更多地关注在打破地区间行政管理的跨区域治理的同时,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有受到破坏的风险,如何避免或有效实施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协调区域治理的热点问题,亦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欧阳康等人提出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进路,以此解决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其逻辑进路在于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加快体制改革,以消除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明晰减碳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参与全球治理话题和议题的讨论。全球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题中之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内公共管理学界也开始逐渐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话题和议题讨论中,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需要从学理层面寻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理论支撑。关婷等人在反思全球治理失灵的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对全球治理体系需要调整的理念性与结构性根源进行深层次剖析,结论是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思维下的一元治理模式,构建以多元国家模式为基础的全球治理规则主导体系。赵可金同样认为,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办法是超越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但他的侧重点则挖掘到西方知识体系中,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本体论、超越二分法的多元综合全球治理认识论、打造中层理论架构的全球治理方法论。

  在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中,互联网和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的关注。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一直以来被西方意识形态霸权所掌控,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步推广给全球互联网治理带来转机,或可说区块链内生的技术优势与安全机制,为网络空间公共议题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径。金华认为,当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问题,不仅是互联网治理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因此在提倡用区块链重建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同时,应关注主权区块链在制度规范与技术规则方面的深度融合。

  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研究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困难与挑战如何艰巨,中国势将积极投身到全球海洋治理中,也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傅梦孜等人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新兴大国,要争取合理合法的海洋权益,构建公平正义的海洋国际秩序,可在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蓝色伙伴关系”为构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细胞,与尽可能多的国家打造全方位、多层次、最广泛的“蓝色伙伴关系”,推进区域海洋治理。同时,在条件发展许可的情况下,乘势而为,力争主动作为。

  4.算法治理逐步进入学界视野。当下所谓的大数据时代,背后的实质是一套算法逻辑,算法揭示了大数据时代的计算工具及其特点。胡键指出,算法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算法推荐,即通过已经获得的线管数据对相关的对象进行推荐,以达到治理的目的。王文玉等人则认为,将算法嵌入政府治理的进程,就是要发挥算法在帮助或替代政府作出决策过程中的优势,从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然而,作为一种治理工具,算法却存在着算法失效、算法不正义和算法歧视等问题,从而导致其失去客观性。任蓉等人就看到了算法嵌入政府治理可能引发算法偏见有损社会公平、自主决策减损政府公信、代码至上危及社会民主、数据滥用侵害隐私安全等社会风险。王贵则从权力的角度指出,正在兴起的算法行政权要引起一定的关注,而不能任其无限制发展。关注算法治理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对算法进行规制,通过伦理规制、法治的手段,让还未走远的算法回到“以人为本”的正路上来。

  虽然前沿科技可以助推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我们也应注意,技术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发展同样重要。无论怎样强调融合发展,人与对象的二元关系始终是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明确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所用。

  反思学科属性 构建“三大体系”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可溯源于20世纪后半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在中国,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相异性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是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只有解决了舶来理论的问题,才能真正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1.反思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与边界。在所谓后疫情时代,公共问题成为各学科争相讨论的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如何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讨论中,其背后指向的是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和边界问题。杨开峰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公共管理学科是否具有学术自信的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改变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他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给公共管理理论带来的八个挑战,其中,“是否关注了重大问题和宏观维度,是否把管理与政策联系起来,是否把宏观、中观、微观联系起来”“研究的批判性、理论的批判性”等问题,值得学界深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建构,只有客观地判断公共管理学科当下境遇,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发展。娄成武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于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突破公共管理学科的局限,实现本学科各领域之间以及和其他理工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从而解决学科发展与治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侯志阳等人把“中国”作为一种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情境下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问题构建、理论生产、资料获得、过程分析的中国特征。

  2.应急管理研究趋向体系化。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学界在应急管理研究中普遍认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不仅要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上下功夫,更深层的转变则是在思想观念上。薛澜等人指出,仅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应从基本理念入手,其中提出的从条块化应急管理转变为综合式应急管理,从动员式应急管理转变为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应急管理的理念,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学理支撑。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世界已经身处高风险社会。在此前提下,陈振明指出增强公共治理风险观念的重要性,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与风险观念必须贯穿公共治理的全过程,而这不仅是一时之需,更应以常态化心态处之。张康之则认为,在高风险社会中更应加强共同体意识以及有关风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以往的知识生产,而是在风险社会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行动中产生的。

  3.行政管理研究突出“改革”特点。中国公共管理脱胎于行政管理,虽然公共管理具有强应用的学科属性,但理论基础却不是弱项,在更具现代化研究的特点中,行政管理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公共管理的基础研究和研究的基础理论。竺乾威在比较了传统公共行政对国家能力的定义后,从“政治—行政”或“政治—管理”并重的角度对国家治理能力做了界定,强调国家治理能力包括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合作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创造公共价值的能力,并提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从制度、组织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及其内涵也逐渐丰富。模糊性治理作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后产生的概念,近几年开始受到学界重视。何艳玲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责权的概念,指出问责权将绩效考核、政治责任和人民承诺融为一体,不仅构成了模糊性治理中的检查验收权,且具有更强的总领性,并超越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激励实施权而居于总领性地位。

  有学者关注到政策机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赵静等人指出,政策机制是一国政府在日常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发展出的特定操作方式,包括政策策略、目标确定、手段选择等。随着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复杂度的增加,政策机制的多元性凸显,政策机制与政策领域属性的匹配使用对重大政策改革效果的影响更为关键。

  在行政管理众多研究领域中,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依然是2021年关注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检验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标准是其创新度。高小平等人认为,孤立看待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或抽象地把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创新相等同,会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陷阱,而“分类”是研究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原理的基础,在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结构性、运行性、赋能性三种类型中,赋能性或可成为新的创新点。

  在行政管理的研究中,一个关键词在2021年常被提及——“放管服”改革。朱光磊指出,审批与监管的关系是“放管服”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关系。它反映了“政府—市场”关系的调整,具有优化营商政务环境与推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双重功能。潘小娟则把“放管服”改革与法治政府建设联系起来,指出两者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其中法治的精髓在于限制权力、保障权利,而“放管服”改革的要义在于限制权力、规范权力。胡税根等人通过梳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现有问题,提出应加强“放管服”改革的系统性。他们提出的建议是,需要各级政府运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加快各领域改革探索。可以说,近几年来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成效明显,迅速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结 语

  纵观2021年公共管理的现状和学科发展,关注现实、紧跟政策的研究特点仍然突出,这值得肯定。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复杂且具体的公共问题时,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似乎变得模糊,或者说其他学科的参与使得这一新兴学科应接不暇,甚至出现了碎片化的研究倾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管理研究的学科属性仍有待加强。强应用固然是其学科特点,也是现实赋予的属性,但如何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保持学科特征,可能是公共管理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其深层根源还在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持续完成。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研究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更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最终落脚在系统性和专业性上。未来公共管理研究在兼顾学科属性的前提下,体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融合的特点,应是走出学科发展困境的一个路径。

  (执笔:茜雪)

责任编辑:常畅

更  多

重点推荐

1

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2

践行学术报国光荣使命

3

建设高质量语言文字科研人才队伍

4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路

5

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

更  多

最新文章

1

2021年文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

2

2021年历史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

3

2021年哲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

4

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5

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

6

独家报道:盘点三星堆

7

独家报道:盘点三星堆

8

三部“日记”走进三星堆学术史

9

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观察报告·2021

10

学在三星堆:逝去的学人背影 不灭的学...

更  多

图  片

更  多

视  频

杂志社宣传片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

English

|

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师生入口

首页

教学

博士生

硕士生

本科第二学位

MID项目

MIDG项目

MPA项目

IMPA项目

IMPA-BRI项目

IMPA-FL项目

双学位硕士

直博兼修硕士

认证证书项目

EMPA香港政务人才项目

MPA-EMBA双硕士学位项目

师资队伍

全职教师

荣退教师

名誉/兼职

博士后

教师招聘

研究机构

常设研究所

校级研究院(中心)

院级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学术发表

重大成果

教育培训

培训简介

中心新闻动态

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优势

课程体系

院友

工作概况

院友活动

活动通知

院友观点

院友风采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学院文化

历任领导

学院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分委员会

博士后领导小组

发展委员会

行政团队

联系方式

学院概况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学院文化

历任领导

学院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分委员会

博士后领导小组

发展委员会

行政团队

联系方式

学院简介

2000年10月,面对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挑战,清华大学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在公共管理系和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60余人,其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人,近20人次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或项目,另有在站博士后100余人。学院还聘请了4位双聘教授,2位兼职教授,4位杰出访问教授,2位名誉教授。学院致力于打造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师资队伍,现职教师全部具有海外学习和研修经历。

学院现有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政府管理与创新研究所、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4个常设研究所。学院在2003年获得全国首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权;在2013年全国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名列第二名,其中学术声誉和科学研究名列第一;在2017年全国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有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学科方向的设置和布局接轨国际学科前沿,密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跨学科、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设立了学术型硕士、博士,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和本科辅修等中文教学项目,国际发展硕士(MID)、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国际发展与治理硕士(MIDG)、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双硕士(MPP-SDG)、“一带一路”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BRI)、“未来领袖”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FL)等英文教学项目,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我院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公共管理院校联合会(NASPAA)国际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项目。2022年8月我院MPA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完成NASPAA第二轮国际认证的MPA教育项目。

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不断强化智库机构建设,以“建设高校中的国家公共政策思想库”为目标,先后由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协、北京市哲社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等部门批准或委托成立、学校自主批建成立和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22家校级科研机构。

学院依托清华大学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和清华大学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结合中国社会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为中央部委、中直机关、各级政府完成了大量干部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超过8万人次。其中,与中组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合作的高级公共管理培训项目以及与科技部、中组部、国资委共同组织的科研院所领导者高级研修班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干部培训典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以来,以“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学术新知、服务国家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为使命,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发扬学院“明德为公”的精神,在师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Copyright © 2011-202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Tel: (86)10-62783055 Fax: (86)10-62782605

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人民网

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人民网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本办概况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专刊

成果集萃

资助期刊

高端智库

社团工作

资料下载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三大体系”建设

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

――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

张杰2021年05月15日10:4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

话语体系的第一功能是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目标是增进和加深了解,而不是创造语言和概念壁垒。话语权效果的最终实现,要靠话语体系背后的强大思想体系来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积极回应新时代的要求,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复杂问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和时代命题。

根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直面公共治理领域的新实践、新问题,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也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我国公共管理学应该着重探索和研究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

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我国公共管理学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您怎么看待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蓝志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的新诉求是,在党中央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基础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打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国策,是新时代的发展追求,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功立业的指导方向和催征战鼓。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和营运国家治理体系、协助人民行使政治权利,以完善的组织方法和手段、高效的公共决策程序和技巧、优秀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廉洁高效和健康充裕的公共财政,治理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人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一方面需要研究新时代治理的新问题,一方面还要批量性地培养人才,以现代治理的理念、方法、组织机构、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国家追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大提升的新时代,今天的公共管理学科迎来巨大成长和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的诉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蓝志勇:可以说,机遇的到来就是挑战的开始。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治理和服务能力,推动社会进步,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和挑战。如何甄别本学科的核心价值、核心任务,如何改革和创新庞大的行政机制,如何满足发展过程中人民在城市安全、乡村发展、医疗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高质量生活需求,如何保障科技文化发展、经济稳定、国泰民安、国际交往和贸易顺畅等,无一不是公共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推进学科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您如何看待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蓝志勇:在古希腊,一部哲学就概括了所有的学问。而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科学分工是常态,而且越分越细,细到没有任何个人、团队或者学科能独自完成规模化的大型工程,更不用说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管理和协调的学科,俗称为人类合作协调的技术大师。它需要协调各个不同的专业,共同解决人类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问题。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也包括可以用在管理手段上的相关技术,如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管理。沟通是组织学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年代,公共管理对信息及技术的依赖会更加强烈,而信息技术自然也会成为公共决策的重要帮手。

事实上,即便在小数据时代,管理科学也早就在努力使用数据和信息技术。因为,信息传递和沟通是一切人类协同合作工作的基础。古代烽火台的狼烟,千里单骑、鸿雁传书、锦囊妙计,就是当时的信息技术。后来的电话、电报、电子邮件,也是管理决策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在数据量、覆盖面、记录形式、传递速度等信息技术方面的飞速进步,使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但大数据在管理中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相较而言,领导水平、领导力、领导学识、决策机制、感知力、决策执行力等管理决策要素更为重要。事实上,大数据的含义不仅仅是大,还有运算力强、传递速度快、数据联通力高以及便捷的可获得性、高效的实际可用性等许多相关因素。公共管理人员使用大数据,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有用的数据,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决策信息。使用大数据,要讲究数据有效性、成本收益性和公民权益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公共管理学理论创新是否也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蓝志勇:在任何时代,每一个学科要实现自身发展,都需要借鉴和学习别的学科知识。如生命科学为了观察细胞工作,发明了有独特功能的电子冷冻显微镜;地理学家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所有的学科都靠计算机技术,不少学科开发了自己的应用软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则要用到物理、材料、数学、化学等知识。

公共管理要推进人类协同发展,推动管理和社会创新,捍卫和弘扬人类文明,就应该博采各学科众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科是有分工的,公共管理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和工作领域。其核心目标就是发现和发展公共利益,创造符合时代需要和满足本国本地人民诉求的公共价值,并通过政策、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方式方法实现这些价值。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有更高超、更能深入人心、更能获得大众支持的方法和价值理念,实现综合管理。这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任务。公共管理学科如果能汇集优秀的研究人才、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培养优秀的从业者,就一定会成为推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培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和领导力量。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和实务界人才,必须要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其他重要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真切的了解。

推动理论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蓝志勇:从文化表现特点来说,中国特色和风格是既定俗成的,是数千年文明积累的结果。比如说,徽式建筑、傣乡民宅、江浙小镇、紫禁城等,这在世界文明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不言而在的民族瑰宝。以文化艺术和建筑学的眼光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是特色鲜明、自成风格、自有气派。

但是,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气派”如何翻译,可能值得讨论。在外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或许不符合我们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这样的表述,需要在世界视域下的跨 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

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追求的不是高位,而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兼容并蓄、伸缩自如”的境界。一般来说,最优秀的本土文化,最容易被世人认可;最通透的普遍真理,也最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比如说,对生命和权利的尊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和谐公平公正原则的推崇,对效率的钦佩,对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有厚重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实践经验,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公共管理宝贵的文化和知识资源。西方哲学家尼采就无比钦佩中国的《道德经》,认为《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如果我们对传统理论资源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柏拉图的“型理论”(theory of forms)与中国的道家学说十分相似。柏拉图的理论影响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这个理念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还可以考究,毕竟老子生卒年期还要早于柏拉图。西方的文官制是中国早年出口的制度方法的改良品;韦伯的科层官僚原则在我国秦朝郡县制中就已有应用。而中国近代的国家理论基础,原创者是西方政治学人马克思。所以说,从国际理论视野来看,有特色的学术体系也将是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探索和构建有特色的现代中国本土理论,是中国理论界、实践者和知识群体的内在需求。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多民族、多文化和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家;而当代中国是年轻的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是当代东西方现代文明碰撞和融合的产物,依然在发展壮大和完善的过程中。就是说,中国的“本土”,博大而多元,新旧共存,历史上不断演进,到今天还在不断变化。什么是这个“本土”的本质和需求?这其实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复杂问题。比如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治国纲领,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文明新旧两相依,心理东西本相同”,说的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有相通之处的。西方理论中未必没有中国的基因,而中国的特色未必不具备世界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其合理性和成熟度,都需要假以时日。秉持开放和务实的学习心态,更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以强大思想体系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结提炼公共管理的中国经验,传递公共管理的中国话语,是彰显公共管理中国特色的重要路径。对于推进我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建设,您有何建议?

蓝志勇:近年来,关于话语体系的讨论,源于西方社会后现代思潮的流行。话语体系指的是表述一种思维系统的一整套语言系统。后现代思潮提倡,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打破或解构现代社会已有的、禁锢思想和行为的固有思维体系和制度,重构思想语言的基本单元。

从学术分析视角看,后现代思潮对话语体系的构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第一,语言是思想的基本单元,语言的重构是经常性的社会现象,它会根据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断自我更新。手机、马赛克、网络课堂等都是基于现实发展而出现的语素。中国的豆腐(toufu)、功夫(kongfu),现在也出现在西语字典中。这些现象并不是构建而来,而是发展而来的。第二,他们混淆了“话语体系”与“话语权”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话语权来自经济、政治实力,不来自语言本身。如果有实力,别人自然要翻译你的语言,了解你的表达方式,甚至学习你的语言。话语体系的第一功能是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目标是增进和加深了解,而不是创造语言和概念壁垒。话语权效果的最终实现,要靠话语体系背后的强大思想体系来支持。而话语体系本身,正是跨文化沟通中需要突破或超越的语言现象和表述方式,目标是增进交流和沟通,让所有人听得懂,能产生共鸣。

事实上,中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比如我们自己的公文行文方式。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这套话语体系如何实现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国各族人民进行有效沟通。语言的背后,其实是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所以说,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质不是语言表象,而是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构建。本土思想的高度,是实现本土话语体系高度的基础。这一点在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道德经》中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指出人间生活的一切都要尊重环境条件、在地文化风俗和发展阶段,也即我们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秉持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生命高层次属性的必然要求。构建公共管理的本土理论体系,可以以此为基点,以人类文明发展为终极目标,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文明共同体发展为理想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从而造福人民,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这一理论的基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为实践基地,以具有奉献和公益精神的优秀人才为载体,研究思路多元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风格朴实化、研究论证严谨化、研究逻辑科学化、研究语言通俗化、研究贡献国际化、研究评价公认化,在本土关怀、科学严谨、包容并蓄、朴实无华的努力中,追求中华文明的辉煌发展和世界文明的长久福祉。

(责编:蔡雨荷、刘婷婷)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主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

©1999-2019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51030号-2

公共管理学科_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科_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

EN

搜索

首页

学院概况

基本情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标识

治理结构

学院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系与中心

挂靠研究机构

行政中心

专题栏目

院庆专栏

纪念北京大学政治学120年

纪念《新腾冲》期刊捐赠

党群工作

组织架构

制度文件

党建风采

学习资料

师资队伍

在职教师

博士后

荣休教师

永远怀念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学科建设动态

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学术刊物

挂靠研究机构

图书馆

本科生

信息动态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管理规定

研究生

学术学位

信息动态

专业介绍

规章制度

专业学位

公共管理硕士(MPA)

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

国际项目

其他国际项目

学生园地

组织架构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奖助学金

常用下载

国际交流

英文学位项目

海外交换项目

因公出国出境

国际会议申请

院友会

治理架构

院友活动

院友服务

继续教育

访问与进修

高端教育培训中心

学科简介

政治学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

区域经济学科

首页»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公共管理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

  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发端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和法政科。作为中国现代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诞生地,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设置行政学相关课程(1902年),最早出版行政学相关著作(1921年),最早讲授“行政学原理”(1931年),最早在大学中设立专门的行政学研究机构(1934年设立行政研究室)。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恢复重建,于1988年在国内率先成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并于2001年组建国内第一家政府管理学院。

  作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设有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授予权(下设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城市与区域管理、应急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硕士点和博士点),设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MPA、MPP、IMPA(国家MPA)等多种类型和方向的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积极支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管理、公共财政等特色优势领域的快速发展。

  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专业齐全、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特色明显、师资优异、实力雄厚。在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获评全国第一,并在此后的多次全国学科评估中一直名列三甲。在历次国际QS排名中,以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和行政(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学科也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并在全球位列第25名左右。

  立足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优势,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涵盖政府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南南学院、习研院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科研教学团队和其他各种支持资源。各相关单位之间合理分工、有效合作,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秉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立足未来、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理念,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一直将学科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国家和世界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独立人格、创新意识、战略眼光和担当精神的优秀公民和卓越领袖。

回到

顶部

Copyright © www.sg.pku.edu.cn, 2019.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 电话:86-10-62751641 传真:86-10-62756461 京ICP备05065075号